点击「iHydrostatics」,发现不一样的静液压世界
栏目说明
#i资讯#栏目精选静液压传动领域行业资讯,为你传递最有价值的前沿动态。iHydrostatics致力于为你构建最具价值的静液压传动领域内行业资讯平台!
资讯

这也许是所有与液压相关的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欢迎来稿】iHydrostatics@163.com

前几天本人在网上就“液压技术会被取代吗?”(点击查看)胡诌了一通。之后,很高兴看到有一位老师写了一段与此有关的文字,有很独谈的见解。本人的看法肯定是不全面的,能出现多角度的意见,对有判断力的领导应该是好事。为此,将那段文字摘录出来,取名为“关于液压前途的判断”(以下简称“判断”),附在本文末。以下本人再就此胡诌几句。
“判断”一文提及,“那种想把液压事业作为传家宝的,可能会害了子孙。”本人非常赞同。液压事业不是金元宝,可以藏在大衣柜里,多年不贬值,传给子孙的。液压,作为一个事业,如果不改进,不要说传给子孙,就是放在自己手里,三五年也会贬得一钱不值的。
“判断”一文提及,“液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已经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了”。这一段高瞻远瞩,对教授而言,是应该的。但说实在的,本人以为,对于企业领导而言,是站得太高,看得太远一些了。
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新突破和创新,确实会为产业的新发展带来生机。但是,从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到实际应用,成为产业、企业,为社会、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获得效益,还是有相当距离,需要相当时间,也可以延续相当时间的。而我们的老板正是干这个事的。
我不清楚,近二十年来,液压科学出现了哪些新的东西,可以算作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但我知道,近二十年,全世界的液压产业直接创造了好几万亿元的产值,依托于液压才能工作的各类设备的产值更是百倍千倍于此。我相信,群里任何一位老板,只要能分到其中千分之一的羹,都会笑逐颜开(当然,也会同时因不堪重负而愁眉苦脸,烦的时间比笑的多)。
在奔驰先生造汽车之前40年,就出现发动机了。许多人都动过脑筋,要把发动机装到马车上去,都失败放弃了。而奔驰先生的想法是,“专门为发动机造一辆车”,坚持了数年,成功了。这个想法,虽然是创新的,也获得了专利,带来了的巨大的影响,但肯定不能算作“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听说富士康有不少专利,窃以为,能算得上基础理论基本原理恐怕没有。但我相信,我们群里愿意成为郭台铭第二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是的,液压已经比较成熟,没有太多新理论可研究,对必须交论文的老师来说,是不太可爱;但中国的液压技术还有那么多新产品需要研发改进,中国绝大多数液压教科书还是那么陈旧,需要改写,搞液压的教授还是有很多事可做的。
“判断”一文说,“液压领域就只能修修补补,充其量就是探讨一下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比如微压,微流控,失重,高温,超高速,新介质,借助其它的成熟技术”。恕我直言,此话说得太清高了。这些极端条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是性命交关的啊。一位液压教授曾向我展示过一个用于火箭上的三通流量阀。这里面没有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但火箭(导弹)对国家的重要性却是无需多言的。
“判断”一文说,“液压依赖其它新兴学科的成就”。此话不假,液压技术的发展需要其它新兴学科成就的帮助,但这并不丢液压的脸。技术,就是技术的组合。反过来,那些新兴学科还要感谢液压,应用了它们。
“判断”一文说,“液压产品不能直接进入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不可能取得像汽车,家电,手机行业那样的发展”。
如在拙文“液压技术会被取代吗?”中已提及,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目前最新的,能翻后空翻的机器人Atlas(题头图)就应用了液压传动。而他们此前研发的几代机器狗机器人也有应用电力传动的。当然,现在下结论,将来的机器人一定会应用液压,尚为时过早。但,机器人大量制造,组建成军队,应该是迟早的事。
在日本,利用清水传动的液压已经形成产业。2016年PTC展前,日本流体动力工业协会的专务理事藤原达也由经济产业省的官员陪同,到上海游说,希望与中国合作提出水液压的国际标准,用途之一就是家用机器人。
如果我们现在急于做大买卖,出成果,害怕失败,不愿静下心来磨剑,那将来被机器人打得嗷嗷叫时,再指责别人“技术封锁”,是屁用也没有的。
“判断”一文说,“液压呢,越来越像是寄生在电和计算机上”。私以为,用“寄生”一词不妥。“寄生”通常指依赖主体为生,没有它,主体完全可以正常发挥功能。
自动化,说白了,就是电脑+执行机构。液压传动肯定应该和电脑控制结合。液压,作为一种传动方式,就是管执行的。这是分工不同。但,就像人的手脚听大脑指挥,总不能说手脚寄生在脑子上吧。
牛腿,不应该和马头比,只能和马腿比。液压传动,不应该和电脑比,只能和电力传动比。“判断”一文提及,“在芝加哥的钢厂中,轧机的液压驱动被电传动取代了”。这是很重要的事实论据,值得液压人关注思考。但即便如此,恐怕也不是液压的末日。轧钢,有热轧和冷轧,它们对压下力、精度、频响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我觉得,可以再深入考察一下,是不是在所有轧机中电动缸都可以取代液压缸。在2017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力士乐展出了一个同时用电动缸和液压驱动的平台,标明:驱动力,电动缸仅29吨,液压,尺寸相似,可达250吨。
刚才收到朋友转来燕山大学前校长王益群教授对我询问的答复,“我没看到过在高速、高精度冷连轧厚控AGC中用电动缸取代液压缸的资讯,未来什么都可能发生,但当今用电动压下达到液压压下的最高控制精度是不太可能的。”
“判断”一文提及,“一些做液压出身的大佬们都在从电领域中找到后门”。这方面,我较早是听费斯托FESTO说的,它不再叫气动公司,而是改称为自动化公司:你顾客需要自动化,就来找我,至于采用电动气动还是液压,根据情况定。这并不是放弃气动,而是把顾客需求放在首位,技术方案跟随顾客需求走。现在力士乐等也采纳了这种理念。在2017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力士乐展出的还全都是液压产品,只是普遍与电结合,联网。这种情况好像不能称为“从电领域中找到后门”。把顾客需求放在首位,也是工业4.0的基本出发点,值得我们中国企业思考。
“判断”一文提及,“十多年前,波音和MOOG己经在新型战机和客机上把绝大部份液压拿掉了”。几年前,曾听曾广商院士介绍,飞机上为了安全,全都实行冗余,同时配有液压与电驱动,以液压为第一驱动方式。昨天我为此事请教了一位在中国大飞机专家组中兼职的教授,答曰,“的确,飞机和航天武器系统,原来部分功能是通过液压来实现的,有一些被电动代替了。飞机的纯液压驱动,现在大多与电伺服结合,叫做电传。装置更加简洁。起落架、翼面等都是电液伺服驱动的。和工程机械一样,大功率,没液压还是难实现的”。航空用的技术,总要延迟若干年才会传递到民用。所以,抓紧这段时间,经常关注,深入细致地分析,电驱动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哪些方面液压可能优势不再,是应该的。特别是在“宇宙”(university与universe“宇宙”同词根,只有多学科,包罗万象的学校才配称university)里工作的教授们,有能力有条件接触多学科,更有责任关注这些,提供给企业领导。
“判断”一文提及的“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难以支持液压技术持续地向前发展”,说得很对。但是,需要改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如果不改,去从事其它高科技产业,恐怕会输得更快更惨!“芯”片事件还没有消停呢。
不要看太远
“判断”一文提及,“留给中国的液压发展期还有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我觉得,其实,对中小企业的老板而言,这就足够了。
1.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形势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十年是很长的时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试问,十年前有哪位想到过,今天自己、企业、行业会是这个样的吗?
2. 企业应该和人一样,是活的,可调整可变化有适应能力的。对行业发展方向的考虑,也应该从个人的地位和所处的阶段出发。
在动手创业时,应该看得远些。而已经在运作的小企业领导(不考虑未来的老板不是领导),在管理好企业今年的同时,应该抽时间想想明年企业该怎么发展,四五年后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再远,一方面你看不清,但另一方面你也有足够时间去调整适应。
中型企业的领导也许需要看得稍远些,因为企业越大,转向需要的时间越长。
关键是需要经常关注形势,并针对顾客群的需求及自己企业能力的深入思考,而不是瞅了一眼就闭眼三五年。
聪明的人,预测未来,都喜欢预测几十年以后,因为那没法追责。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写了关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书,说钢铁工业是夕阳产业,没有前途。美国把发展重心转到了信息产业,现在却又要对进口钢材加惩罚性关税以保护它国内撑不下去的钢铁工业。书的作者今何在,又承担什么责任吗?
-胡诌完-
附:关于液压前途的判断(作者:武汉科技大学许益民)
2018年5月31日,我荣幸受到群主邀请加入该群(编者注:中国液压新实力),当天在群里我提倡旅游,看到了一些老朋友,还有几个学生也在,改变了我以往对群的看法,并且很快就在心里确定了这是个老板群,不是老板的只是极少数。第二天,我给了大家一个我的判断:留给中国的液压发展期还有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各位液压迷们:要学会从液压的前门进,从后门出。那种想把液压事业作为传家宝的,可能会害了子孙。千万不能做井底之蛙,让儿孙入错行啊。
结果,引发了一些思考和讨论,甚至争议。在此,我要先做一个声明:这仅仅是一个我个人的判断,当然也是长时间观察,对比和思考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无法上升到学术的高度。为什么偏偏抛出这个看法,是因为我一开始就发现这个群里老板级的人物太多了,适合谈论这个话题。在我的心目中,能当上老板,特别是液压行业的老板,肯定是各方面的素质都不错的人。这些天看到群里老板们的发言也证实了这一点。你们既幽默又眼界开阔,对外界有灵敏的嗅觉,不仅智商高,情商肯定也不低,对世界肯定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有快速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执行能力。跟你们在一起,我也受益非浅。我给出我的判断,主要是想从宏观的角度给大家一个讨论的话题引子。至于有人问我为什么是十年二十年而不是三十年,我想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时间不会太长久,比如一百年。
我判断的第一个理由是:液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已经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了。这个观点在十多年前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本身就不是我的观点。有人说路老师十年前也说过这样的话,其实也不是他的观点,是国际会议上的科学家们在讨论液压的研究领域时,为无法取得新的理论突破而发愁。路老师肯定没有参加那次会议,但他一定了解一些那次会议的情况。因为没有理论突破和创新,就没有新的产业。那么液压领域就只能修修补补,充其量就是探讨一下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比如微压,微流控,失重,高温,超高速,新介质,借助其它的成熟技术(我注意到了林广老师用了融合的说法,这也洽好说明液压依赖其它新兴学科的成就。在这些学科看来,液压是它们的一个应用领域),等等。
我给出判断的第二个理由是:液压产品不能直接进入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不可能取得像汽车,家电,手机行业那样的发展。因此,老板们,不要抱有把液压做大做强的幻想。其实,你们不要羡慕恒立,你们知道王总有多操心着急吗?财务部门分析,如果按照目前的赢利能力,没有股市上套取的资本,他二十年也挣不回现在的投资。更何况,他还没什么真正核心的技术。
我给出判断的第三个理由是:世界上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几乎无法直接应用在液压领域,但是却很容易直接为电气、电子、计算机、通讯、互联网等领域所利用,使得这些领域如虎添冀。而液压呢,越来越像是寄生在电和计算机上。特别是伺服电机的成熟应用,己经开始把液压彻底赶出了一些领域。过去,我还认为:没事,伺服电机代替普通交流电机,泵还在,液压就还在。伺服电机代替电磁铁或力(矩)马达,也没事,阀还在,液压就还在。但是,当我看到伺服电机直接代替了油缸的时候,我心里凉了半截:液压没了!
五年前,我还坚定地认为:没事,大功率的场合或功率密度要求高的场合,离不开液压,结果呢,米塔尔在芝加哥的钢厂不仅把纠偏系统、振动系统、调宽系统全部改造成了电动缸系统,连轧机上的压下系统也改掉了。我曾经亲自问芝加哥钢厂的机械工程师:你认为把纠偏设备上的液压系统改为纯电驱系统好不好?这位工程师脱口回答:五年了,它都不需要我们维护。同样的问题我又去问电气工程师,他回答:我们认为那是一个理想的设备。我又问现场管理工程师,他告诉我:这为我们省下了很多钱(指液压故障造成的停机时间给大规模生产线造成了很大损失)。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问问液压工程师?不是我不想问,而是这位液压工程师在厂里的液压系统改造为电驱动系统后,厂里要求他转为机械工程师,他不愿意,就离职走了。宝钢新引进的设备也一样。所以说,液压在钢厂的地位已经不是过去我们想象的了。
再看看MOOG,Rexroth这些大牌公司这十来年展出的新产品,哪样不是电气的身影?就连这些做液压出身的大佬们都在从电领域中找到后门,把他们的电产品做完善。
过去,我多么自豪地告诉朋友们:飞机等航空领域离不开液压,结果呢?十多年前,波音和MOOG己经在新型战机和客机上把绝大部份液压拿掉了(只留下了燃油喷射系统里的一点点液压。其实,用的虽然是液压的元件,干的却并非液压的事)。要知道,这可是做液压出身的MOOG干的。
再看看目前国家引进的重要装备,国外的供货商基本都会推荐纯电驱方案,最多也是电驱和液压方案一起推出,请用户定夺。有趣的是:如果技术老总是学液压的,通常就选液压的方案。如果技术老总是学电气的,通常就选电气的方案。
我工作在科研和教学一线,比较过国内外差别。
我内心充满危机:如果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去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否则,就会落伍,甚至被迫转行。
我敢预言:你们看好的恒立,当他的液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一定也会搞多种经营,液压绝对不会是他的全部。
现在国际上做得好的液压公司已有一些开始收购规模小一点的电子公司,用的是液压赚到的钱,铺好未来的路。
我给出判断的第四个理由是: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难以支持液压技术持续地向前发展。说穿了,我们的液压还不是高科技产业,仍是一个密集型的繁重体力劳动。思维方式和科研领域中的跟风式研究一样,眼光朝外,看到国外的什么产品在国内好卖,就去买样机测绘,仿制,甚至干出不少侵权的产品,把仿制出来的东西当作创新,把材料、工艺的改进作为成果。这种思维方式下哪里还有发明?我在国外的教会里,领略了信仰的力量。创新是人对信仰的一种追求,创新的人乐享其中。相比之下,中国的液压人还是有点悲哀,能从什么样的信仰里获得发明和创新的力量?
几年前,央视插出了大国重器专题片,我看了大部分,悲哀呀,镜头里的所有创新叙述,都是说拿国外的先进产品回来分析后再仿制。最明显的是讲到国产手机的时候,每个国产手机厂商的技术研发中心都是说把多部苹果手机买回来,自己和家人一起体验,甚至要小孩子体验,然后编写应用程序。我看完了,除了悲哀还是悲哀。难道编导就不能把节目做成非创新节目吗?我这里说的创新,不是改个材料,换个工艺,测几个自己原来还不懂的数据曲线等等一些刁虫小技。我国液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产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这几天,误读了我的话的人还是有的,但是,讨论和争议让我感到结论已经很好写了。
#张海平系列#
【第6期Webinar】 液压测试技术专题-液压专家张海平博士
—————————
【i资讯】Z38:液压 · 专业之美 | 兰理工能动学院院长冀宏为你解读
【i资讯】Z39:【院长视角】冀宏再度解读 | 纵览广义液压工业,呼唤行业“小巨人”
【i资讯】Z40:【院长视野】冀宏终极解读 | 液压的未来之路
【第20期Webinar】液压未来探讨-液压工业4.0:水与智能丨许仰曾教授
【i资讯】Z24:面向未来的流体传动与控制 | #9th FPTC16# 深度接触
【i资讯】Z36:面对工业4.0、互联网、人工智能及新技术,力士乐对液压未来有哪些思考及应用探索?
>>> 液界联盟学院丨第一期·精品课 <<<
长按扫描二维码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联盟在召唤,期待专注液界的你加入!
关于iHydrostatics
工程化解读最前沿的液压技术

↓↓↓ 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吴老师 精品课】
原创文章,作者:张海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ydrostatic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