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李永奇(1984-),男,江苏徐州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流体传动与控制,就职于徐州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B2000904)
摘 要:液压缸可靠性验证试验参数通常由实际工程经验确定,该文针对液压缸可靠性试验加速因子及加载次数的选取进行理论分析。由液压缸制造材料,确定其对应通用材料在可靠度90%下加载次数为106对应的加速强度比,作为试验的极限加速强度比;再根据液压缸不同的的材料特性及加工工艺,引入离散系数,得到加速因子的取值范围。在明确试验台加载应力后,根据累积疲劳损伤准则及工程需求,确定其对应加载应力下等效加载次数。
关键词:液压缸;可靠性验证试验;加速应力;累积损伤准则
0
引言
液压技术具有结构轻便,输出压力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中的各个领域[1]。目前,国内液压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我国高端液压产品仍存在寿命短、故障率较高等问题。可靠性问题是困扰我国液压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可靠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起步时间较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略有欠缺,而在近些年国内许多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可靠性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液压缸作为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其性能的优劣决定了整机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在工程机械领域具有重要地位[3]。液压缸一旦发生意外故障,将会带来巨大的人力及财力损失。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液压缸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张根保等人针对液压缸漏油试验加速应力选择不足的问题,通过研究油膜厚度,分析其可选择的加速应力范围[4];靳洪斌对某厂液压缸的故障展开研究,通过收集其失效数据分析其寿命分布,预测其平均寿命,并针对具体案例分析引发故障的原因[5];Han等人对某具体型号液压缸,以温度与转速作为加速应力,并对采集数据进行评估、统计,验证试验的可行性[6];Roquet等人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将现场拟实载荷谱转化为试验室台架加载谱[7];Bae等人研究了密封圈的磨损特性,制定了一种新的磨损加速试验方法[8]
 
然而,液压缸可靠性验证试验中,许多参数都是由工作人员的经验确定,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本文针对液压缸可靠性验证实验中加速应力与试验次数的选取展开研究,对其参数的确定进行理论推导。
1
液压缸可靠性评估

1.1 液压缸的可靠性特征

液压缸的可靠性,即液压缸在规定条件下和指定时间内完成要求功能的能力[9]。通常需要标定液压缸在特定条件下的失效时间,描述其可靠性。在工程应用中,常用作描述可靠性的指标有平均失效前时间、可靠度、置信度、失效阈值水平等性能参数。

液压缸根据其故障程度主要有:
(1) 安全故障。由于液压缸失效造成机器损坏或者人员伤亡的情况。
(2) 严重故障。故障位置处油液呈线状喷出;沉降量过大,连续下降,锁不住。
(3) 中度故障。故障位置处油液滴出;沉降量超过主机要求,但不会连续下降。
(4) 轻度故障。故障位置处渗油;有沉降量,但在主机要求的范围内。
 
1.2 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

液压缸的平均失效前时间是指液压缸失效前工作时间的期望,即液压缸投入生产后,未经过任何维修直至发生失效后所统计的平均工作时间。根据试验结果计算被试产品平均失效前时间 (MTTF),具体计算采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 。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式中 MTTF —— 平均首次失效前时间,单位,h;
n —— 规定的统计时间内,故障间隔时间总数,包含中止时间;
i —— 规定的统计时间内,故障间隔时间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号,包含中止时间;
t—— 规定的统计时间内,第i个故障间隔时间。当i=0时,ti=0;

R(ti)—— 规定的统计时间内,第ti时刻对应的可靠度。

 

1.3 可靠度与置信度
液压缸在指定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称为液压缸的可靠度,即描述液压缸的寿命分布模型。在工程应用中,通常取90%的可靠度作为保证,以B10表示。工程应用中,大多数零件的可靠性符合图1所示的浴盆曲线。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图1 典型故障率曲线—浴盆曲线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式中 R(t) —— 产品在t时刻的可靠度;
P(Tt) —— 产品寿命大于t的概率;
F(t) —— 产品在t时刻的不可靠度;
f(μ) —— 产品寿命密度分布函数。
置信度决定了置信区间,置信区间表示一个随机变量落在一定区间内的概率,置信度是描述可靠度准确性的参数。90%的置信区间是在5%~95%置信极限之内的区域。
 
1.4 失效阈值水平
液压缸失效阈值水平(见表1),用于与液压缸性能参数进行对比的值,当液压缸的某一参数超过对应的失效阈值水平,则认定为液压缸发生了失效。表中d为液压缸活塞杆直径。
 
表1 液压缸失效阈值水平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通常标定上述可靠性参数,需通过液压缸寿命试验,得到液压缸寿命分布函数,验证产品的可靠度是否满足工程需求。然而,常规的寿命试验,试验成本较高,因此,需采用加速寿命试验,提高加载应力,加速零件失效。
 
   2
液压缸可靠性验证试验参数确定

液压缸的可靠性验证试验属于一种特征统计试验。为缩短试验时间,需要对加载应力进行合理加速,同时使其失效模式保持不变。根据液压缸物理性质与材料特征将高应力水平下的寿命函数转化为正常应力水平下的寿命函数[10]

液压缸可靠性试验根据加载应力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脉冲加载试验与超载试验两种。脉冲试验主要是研究交变应力对液压缸缸体及液压杆的影响;超载试验主要针对液压缸加工工艺对零件可靠性的影响,如焊缝的可靠性。
 
不同液压缸对应不同的额定工作应力,其本质原因是材料与加工工艺的影响,且每种材料的极限应力有所差异,因此需根据材料本身的特性与试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加速因子,确定加载应力。
2.1 加速因子K
由上述可知,加速因子与材料的自身特性和试验台架需求有关。为验证液压缸疲劳寿命是否满足90%可靠度,不同的材料与试验样品数量对应的加速因子也不同。
 
S-N曲线描述的是材料的通用疲劳特性,根据材料疲劳强度曲线,可以确定在不同加载次数下的疲劳强度比Kn。然而在研究过程中,零件的材料与工艺也不尽相同,因而造就了其疲劳特性也有所差异。因此,在确定通用材料加速强度比Kn的同时,需根据研究零件的材料,引入一个材料疲劳特征离散修正系数Kv,弥补各材料之间的差异。加速因子K即为加速强度比Kn与离散修正系数Kv的乘积。
 
K=Kn·Kv          (3)
 
式中K —— 加速因子;
Kn —— 疲劳强度比;
Kv —— 离散修正系数。
 
1)疲劳强度比Kn
材料的S-N曲线体现了不同材料的疲劳特性,根据材料的通用种类,通常将材料大致分为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两大类。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加速比,即疲劳强度比Kn。图2为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的S-N曲线。一般认为当加载循环超过107次且不发生失效时,零件寿命是无限的。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图2 材料通用疲劳曲线
疲劳强度比Kn实质上就是,在不改变失效形式的前提下,将低水平应力加速至高水平应力的加速系数。
 
可靠性验证实验需要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在不同的工况下,其要求的工作时间也不同,故试验加载频次也无法确定,而不同的试验加载次数,对应不同的强度比,材料的疲劳特性研究比较复杂,难以涵盖所有可能性。而在加速试验中,通常加载循环都在106以下,因此本文以107106载荷循环之间的加速强度比,作为可靠性验证实验的极限疲劳强度比{Kn }max,便有:
 
1≤Kn{Kn }max                (4) 
 
式中 Kn —— 试验选用加速强度比;
{Kn }max ——107106的加速强度比。
 
根据郑义[11]等人的研究,107106的疲劳强度比与可靠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当可靠度为90%时,有色金属的强度比Kn为1.25;黑色金属的强度比Kn为1.15。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图3 疲劳强度与可靠度关系
 
2)离散修正系数Kv
由于实际生产材料成分上的差异,导致材料疲劳特性有所不同,而通用材料通用疲劳曲线无法区分不同材料的特性,因此考虑到各种材料疲劳强度之间的离散性,引入了离散修正系数Kv,根据美国NFPA/T2.6.1[12]标准中提供的数据,常见的液压缸生产材料,铁、钢的离散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离散系数Kv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由表2可得到试验加载应力,及保证失效形式不变的前提下的最大加载应力。
 
Sk=Kn·Kv·Sn      (5)
Smax={Kn }max ·Kv·Sn      (6)
 
式中 Sk —— 试验加载应力;
Sn —— 额定工作应力;
Smax —— 最大加载应力。
 
2.2 加载次数n
通常可靠性寿命试验的加载次数应达到107次,而可靠性验证试验只需要满足工程应用需求即可,不必使零件达到失效。因此,可靠性验证试验的加载次数,通常由实际需求决定。
由需方提出液压缸的工作时间,根据液压缸实际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周期,得到加载次数N,其关系如公式(7)所示,
 
N=3600t/tn      (7) 
 
式中 N —— 额定工作应力下,试验加载次数;
tn —— 额定工作应力下,一个周期的工作时间,s;
t —— 额定工作应力下,零件应满足的疲劳寿命,h。
 
在加速试验条件下,额定工作应力下的试验次数N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等效,本文根据Miner累积损伤理论,将额定工作应力下的试验次数N等效为在加载应力为Sk下的试验次数n[13]
 
Miner累积损伤理论认为在恒应力加载条件下,每次加载对零件造成的损伤相同,当损伤总和达到某一阈值时,零件发生失效。简而言之,零件的失效只与加载应力与加载次数以及材料本身疲劳特性有关,而与加载次序无关。
 
根据Basquin方程,可得到在应力Si,零件加载Ni次后发生疲劳的损伤值,
Ni·Sβi=C      (8) 
 
式中, C为常数与材料特性有关,Si为试验加载应力,Ni为应力Si下对应的疲劳寿命,β为材料S-N曲线反斜率系数,由材料特性决定,一般由经验值选取,常见材料的β值如表3所示[14]
 

表3 常见生产材料β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根据Miner累积损伤理论,可以得到零件的伪损伤值,同时联立公式(8)可得: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式中D —— 试验零件伪损伤值;
ni —— 试验加载次数。
 
将加载应力Si分别设定为额定工作应力Sn加速应力Sk。由于加速后不应改变其失效形式,故加速前后的伪损伤值D应保持一致,且加载应力均为恒应力脉冲信号,得到Sk对应的试验次数n
 

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综上所述,求得加速因子K与试验加载次数n后,根据实际工况或企业需求的波形进行加载,完成液压缸的可靠性验证试验。
 
   3
结论
(1)本文根据加速疲劳试验,对液压缸可靠性验证试验进行改进,并综合考虑材料特性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对加速试验中加速因子K的选取进行解释说明。
 
(2)在确定加速应力后,本文引入Miner累积损伤理论,对试验加载次数进行加速,试验加载次数n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等效。

参考文献

[1] 李光彬,韩利伟,韩彬.液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苏科技信息,2016,(24):74-75.
[2] 石兰芳.基于模糊可拓的大吨位起重机液压缸可靠性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 李壮云,贺小峰,万会雄.液压元件与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33-134.
[4] 张根保,李磊,李冬英,杨兴勇.液压缸漏油可靠性强化试验加速应力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6,35(4):551-556.
[5] 靳洪斌.液压缸平均寿命估计与可靠性提高方法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6] Guo Hui Han,Yong Ling Fu. A Study on the Accelerated Life Test for Hydraulic Cylinders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1168:630-637.
[7] Pedro Roquet, Pedro Javier Gamez-Montero, Robert Castilla, Gustavo Raush, Esteban Codina. A Simplified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s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J]. Applied Sciences, 2018,8(9).
[8] Junho Bae, Koo-Hyun Chung. Accelerated Wear Testing of Polyurethane Hydraulic Seal [J]. Polymer Testing, 2017,63:110-117.
[9] 赵静一,姚成玉.我国液压可靠性技术概述[J].液压与气动,2013,(10):1-7.
[10] 王少萍.机械产品加速寿命试验[J].液压气动与密封,2005,(4):33-37.
[11] 郑义.液压泵、马达快速疲劳试验研究[J].液压与气动,1991,(2):46-49.
[12] NFPA/T2.6.1,美国流体动力协会(NFPA)标准T 2.6[S].
[13] Dong Soo Jung, Hyoung Eui Kim, Sung Hun Kim, E Sok Kang. Development of Accelerated Life Test Method of Hydraulic Pump [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45:1861-1864.
[14] 赵少汴.有限寿命疲劳设计法的基础曲线[J].机械设计,1999,(11):5-7+18-49.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液压气动与密封):液压缸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本文来自液压气动与密封,本文观点不代表iHydrostatics静液压立场。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1日 23:00
下一篇 2022年5月23日 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小静

静液压AI · 小静

静液压AI小静

立即扫码问小静吧

微信客服

微信专属客服 · 萌萌

一对一为您答疑解惑

客服二维码750X

立即扫码联系我吧

邮件咨询

邮件咨询

业务合作、咨询服务、建议投稿

admin@pulseforce.com.cn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