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套式管接头漏油的主要原因和排除方法有:
-
卡套式管接头要求配用高精度(外径)冷拔管。当冷拔管与卡套相配部位(A、B处)不密合,拉有轴向沟槽(管子外径与卡套内径)时,会产生泄漏。此时可将拉伤的冷拔管锯掉一段,或更换合格的卡套重新装配。
-
卡套与接头体24°内外锥面配合处(下图P处)不密合,相接触面拉有轴向沟槽时,容易产生泄漏。应使锥面之间密合,必要时更换卡套。
1接头体;2卡套;3管子;4螺母
卡套式管接头的漏油图
-
锁紧螺母4拧得过松或过紧。拧得不紧,则接头体1与卡套2锥面配合不紧,卡套刃口难以楔入管子外周形成可靠密封;拧得过紧,使卡套2屈服变形而丧失弹性。两种情况下均产生漏油。
-
卡套刃口硬度不够,或者钢管太硬,在装配后卡套刃口不能切入管壁形成密封。
-
钢管的端面不垂直或不干净,妨碍管子的正确安装。
-
接头体与钢管不同轴,导致装配不正,挤压不紧,此时拆开后可发现卡套在切入管壁时留下痕印不成整圆的单边环槽,可酌情处置。
管路安装布局不好,直接影响到管接头处的漏油。统计资料表明:液压系统有30%~40%的漏油来自管路安装布局的不合理与管接头不良。

所以除了推荐采用集成回路,叠加阀、逻辑式插装阀以及板式元件等以减少管路和管接头的数量,从而减少泄漏位置外,对于必不可少的接管,在配管时应采取下述措施:
a.尽量减少管接头的数量,便减少了漏油处。
b.在尽量缩短管路长度的同时(可减少管路压力损失和振动等),要采取避免因温升产生的管路热伸长而拉断、拉裂管路,并注意接头部位的质量。
c.和软管一样,在靠近接头的部位需要有一段直线部分工。

d.弯曲长度要适量,不能斜交。

-
对管接头未拧紧,造成漏油者拧紧管接头便可。
-
管接头拧得太紧,会出现使螺纹孔口裂开,拔丝或破坏其他密封面等情况而造成漏油。此时须根据情况修复或更换有关零件。
-
公制细牙螺纹的管接头拧入锥牙螺孔中,或者反之。液压管路采用的螺纹如下表所示。国际上普遍采用细牙普通公制螺纹作为液压管路上的连接螺纹,建议不使用其他螺纹。 -
螺纹或螺孔在安装前损伤,或者加工未到位。此时可用丝锥或板牙重新套螺纹或攻螺纹,或更换新接头。特别要注意各种螺纹的螺距,不可混用。如果不仔细测量每英寸牙数,很难断定是锥管螺纹还是普通细牙螺纹。特别是牙形角为 55°的锥管螺纹与牙形角为 60° 的圆锥管螺纹容易混用。实际它们除了牙形角不同外,每英寸牙数也不同,同一公称直径,例如ZG1/8与 21/8”,往往也不一样,混用时开始可拧入,但拧入几扣牙后,便感到拧不动,一方面此时很容易误认为管接头已经拧紧,但通入压力油后往往漏油:另一方面如果强行拧进,会因牙数不对而使螺纹拔丝而漏油。另外,如果螺纹有效长度不够,也会产生虚拧紧现象,好像拧紧了,但其实并未使一些零件紧密接触。
-
管接头在使用过程中振松而漏油,要查明振动原因,保证配管有足够的刚性和抗振性,在管路的适当位置配置支架和管夹,并采取防松措施。
-
螺纹配合太松,螺纹表面太粗糙,缠绕的聚四氟乙烯带因缠绕方向不对,在拧紧螺纹管接头时被挤掉挤出,均可能造成漏油。
-
管接头密封圈或密封垫漏装或破损造成漏油,可补装或更换密封圈或密封垫。
-
管道的质量不应由阀泵等液压元件和辅助元件承受,反之波压元件只有质量较轻并且是管式液压件的情况下,才可由管路支承其质量,否则使管路压弯变形,造成管接头处的不密合而漏油。如果管式液压件太重,应改用板式阀或用辅助支承支承起其重量,以防止液压元件管接头因变形产生漏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液压说):液压管路故障分析与排除(续)
原创文章,作者:iHydrostatics静液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ydrostatic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