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和优先阀,一个水利工程,一个液压元件,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之间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iH-官网·资料库】
www.ihydrostatics.com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本人有幸在几年前到当地游玩,作为有点流体基础的专业人士,顺便琢磨了一下其原理,发现与液压上的优先阀竟是如此相似!
下图为优先阀的结构图,P口为进口,A口为优先口,B口为多余流量。进油通过节流孔时,产生一个压差,左边压力大,右边压力小,阀芯向右移动。如果流量不大,节流孔处的压差也小,阀芯不动或向右移动的距离就小,B口打不开,流量全部从A口出去,实现优先功能。
随着流量增大,压差增大,阀芯向右移动的距离增大,B口打开,多余流量从B口出去。但是,阀芯右移使压力补偿节流孔与阀体之间又产生一定的遮盖,再配合弹簧的针对性设计,可以保证A口的流量基本恒定。
都江堰来水主要是从川西高原上的雪山融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水流量变化较大,而生活及灌溉用水要相对稳定。并且,当上游来水不足时,应优先保证生活及灌溉用水。而这些,则与优先阀的要求完全一致。那么,我们来看看都江堰是如何实现这些要求的,与优先阀又有何相似之处。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宝瓶口、金刚堤和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协调运行。作为生活及灌溉用水的入口,宝瓶口就相当于优先阀的优先口。据说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又在岷江中修筑金刚堤,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可见,金刚堤就相当于优先阀的阀芯。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大部分甚至全部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部分甚至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水量的设计与优先分流阀的设计完全相同。
飞沙堰主要其保护作用,相当于一个溢流阀(部分优先阀内集成溢流阀)。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因液压油比较清洁,故无此功能。
要想让生活及灌溉用水水量保持基本稳定,就要控制水头的高低,就相当于控制优先阀的压差。在都江堰工程中,控制水头的高低靠的是卧铁的深度和下游堤坝的高度。“深淘滩、低作堰”、埋卧铁、控制深度,就是为了保证压差的稳定和流量的优先。
对水流来说,动能和势能一样重要,这是水流与液压流的区别之处。如果宝瓶口垂直于主河道,优先流量受水流速度的影响最小。但要找这样的一个地方,可能太不容易了,还有可能被淤积堵塞,因此,宝瓶口与主河道的夹角就十分重要。
作为优先流量口,也要形成节流,这就需要宝瓶口要窄、要深,就像优先阀的节流口在轴向上要短、在圆周方向要长是一样的(下图),这样才能减少弹簧的影响,并为了减小此处的阻力。
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与现代的优先阀完全一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思考问题:优先阀的弹簧要有哪些针对性的设计? 各位小伙伴们怎么看?欢迎留言说一说~
原创文章,作者:iHydrostatics静液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ydrostatics.com
评论列表(2条)
积分不够了再次点赞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