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柱塞泵被发明之日起到现在的百年时间里,提升泵的效率自始至终是液界工程师不断突破的目标。各种各样的创新结构不断涌现,让柱塞式液压泵的效率远远优于其他类型的液压泵,从而使得柱塞泵也成为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元件。看似效率水平已经达到天花板的柱塞泵,有无可能再次刷新自我?来自INNAS的“Shuttle”技术,看如何突破天花板…
对于柱塞泵来说,”机械效率“和”容积效率“是评价柱塞泵性能的重要参数。研究机构的大量工作也是在围绕”效率”做文章,如何提升“效率”成为液界的共识和不断追求的目标。既然要提升,就要清楚得明白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效率。由摩擦带来的机械效率损失和泄漏带来的容积效率损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两种模式。除此之外,INNAS的Robin Mommers为大家揭示了另外一种效率损失模式——”commutation loss” ,即换向损失。
这里所说的“commutation loss” ,即柱塞腔在经历高低压过渡区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率损失。业内时常提到的”流量倒灌”,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有了高低压切换区间的过渡槽或孔等结构,来改善过渡过程带来的效率损失。然而这种过渡槽的设计只能是在某一种工况下设计的最佳结构,难以满足液压泵在多种工况下达到最佳性能。
针对当前柱塞泵设计结构的“固有”缺陷,INNAS公司提出了一种创新结构——“Shuttle”技术。所谓的“Shuttle”技术,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梭阀结构。那么INNAS是如何做到在柱塞泵的紧凑结构中引入梭阀结构呢?这种梭阀结构又是如何解决了当前的结构缺陷呢?
在开聊“Shuttle”技术之前,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一下“commutation”是什么。这段来自Robin Mommers的视频,为大家详细解读了什么是”commutation“,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带来了效率的损失。
视频时长:11min25s
准确定位问题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明确,当前的“commutation”结构,还是留存了很多”妥协“。针对这些“妥协”,近几十年里,液界工程师们也提出过各种改善方案,静液压在以往的专题中也对此进行了总结如下,这里不再赘述:
N14:Pump Noise (Part 2) – How to Reduce
N15:Pump Noise (Part 3) – Product with PCFV
N16:Pump Noise (Part 4) – How PCFV Works
N17:Pump Noise (Plus) – PCV of A10VSO/32
INNAS的Peter Achten在下面的这段视频中,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Shuttle”技术的前因后果。通过总结当前“Commutation”结构的问题,讲解了“Shuttle”技术的工作原理、结构实现方式以及技术优势。
视频时长:11min59s
对于当前过渡槽结构的“Commutation”方案,主要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点:
- 在液压泵和马达中,压力在低压和高压之间不断变化。例如,在轴向柱塞泵中,每个柱塞腔中的压力水平每转变化两次,一次在上死点,一次在下死点。如果泵有九个柱塞,转速为 3000 rpm,压力每秒变化 900 次。
- 过渡槽是为了缓和切换过程中的压力变化,但这些槽是一个相当差的折衷方案,因为槽的尺寸不能随着运行速度和压力而改变。情况变得更糟,现在电液应用的新趋势要求泵在更宽的速度范围内运行。
- 过渡槽就像一个节流阀,在柱塞腔和高低压区之间建立连接, 本质上是一个节流回路。压缩和膨胀非常快,压力变化率非常高,几乎就像锤击一样。这种持续的撞击,在上述示例中,每秒 900 次 @3000 rpm,不仅会导致高噪音水平,而且还是气蚀和能量损失的来源。
对比传统方案,“Shuttle”式结构工作方式为:
-
不同于传统的节流槽结构,每个柱塞腔中的油液可以通过柱塞运动本身进行压缩或膨胀。例如,如果需要在下死点压缩油液,则可以在柱塞经过下死点后立即开始压缩。在那之后,柱塞腔不再与配流盘的高低压区连通,至少只要柱塞运动需要将油液压缩到所需的下一个压力水平。采用这种设计,压力上升将比节流槽缓和得多,并且可以避免因切换引起的气蚀和能量损失。
-
一旦达到柱塞腔中所需的压力水平,梭阀就会打开柱塞腔和下一个配流盘的压力区之间的连接。它们允许泵马达进行几乎理想的换向,而没有任何换向损耗。使用Shuttle结构,换向由柱塞运动控制,从而产生更柔和的压缩和膨胀。
- Shuttle是一个小圆柱体,里面有一个球。在这个圆柱体的两端都有一个开口,油可以通过该开口流入和流出。球可以在这两端之间移动。在末端位置,该球关闭,从而防止任何油液流出。Shuttle小巧轻便。尺寸的直径和长度通常为几毫米。只有在换向开始时球处于正确位置(在梭阀右侧)时,梭阀能以正确的方式工作。出于这个原因,梭阀的一侧连接到泵柱塞腔,另一侧连接到腰型区。运行时,梭阀两端会产生压力差,该压力差由梭阀“感应”,并在每次上止点和下止点都将小球推到所需位置。
- 首先我们看一下在下死点(BDC)过渡位置时,从低压区过渡到高压区的切换过程。
- 我们再看一下在上死点(TDC)过渡位置时,从高压区过渡到低压区的切换过程。
在视频最后,Peter也为大家总结了“Shuttle”技术的特征和优势:
-
同时适用于泵以及马达,变量和定量形式,在重载450bar以及高转速5000rpm场合
-
总效率提升达3.5%,特别是机械损失降低50%以上
-
8dB噪音水平的降低
-
从制造角度,Shuttle技术只需要小范围设计变更,无明显成本增加,但是可以带来较大的性能改善
INNAS一直也是i小编关注的对象,在液压传动领域,这家公司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先锋。从最早i小编和大家介绍过的Floating Cup,到这里的Shuttle,都是出自INNAS掌门人Peter Achten之手。不仅如此,他们还有Free Piston Engines,Hydraulic Transformer和应用于on-highway设备的HYDRID技术等。能在液压这么传统的领域内持续推出创新的技术,着实不易。
INNAS也只是无数热爱这项技术并投身其中的液压人的一个缩影。打破传统框架,突破固有边界,深度挖掘液压技术潜能,推动行业再升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a. INNAS网站. www.innas.com/shuttles.html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Hydrostatics静液压):【i前沿】Q55:液压泵的又一黑科技“Shuttle” | 看INNAS如何玩转泵效率
原创文章,作者:iHydrostatics静液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hydrostatics.com